2016.11.30 中国质量报 头版 本报记者 徐建华
“我们只做电缆。”走进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以下简称上上)的企业展厅,门前这句话一下子就吸引住了人的眼球,这也是上上“掌门人”丁山华的经营理念。
在上上,戴上安全帽,走进生产车间,不仅能见到船用、核电用特种电缆的诞生过程,还能到处见到“质量是天”“质量是尊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员工的饭碗”等宣传标语。
11月15日,当中国质量报记者跟随质检总局“走质检、进企业、看质量”中央媒体采访团来到位于溧阳市的上上集团时,发现质量元素在这个即将迎来自己50岁“生日”的老牌电缆企业身上随处可见,也成为其连续多年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的重要“法宝”之一。
创建于1967年的上上在近50多年的岁月更迭中,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受住了重重考验,2011年至2015年间更是连续5年实现销售破百亿的骄人业绩。在当前电缆市场低迷、供大于求的状况下,上上仍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目前总体规模位居世界第九、中国第一。
“上上走了质量兴企之路,才有了今天的规模。质量比天大,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我是带着‘私心’抓质量的。”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上上董事长丁山华感触颇深。
“四个人人”的质量管理模式
同一个车间的一线员工薪资,最高的每天能拿466元、最低的每天却只有109元,足足4倍的差距;同一个员工,在一个月里每天挣的也不一样……当记者看到上上特缆分厂车间的“员工收入公示栏”数据时,心里出现一个大问号:为何反差会如此之大?
“因为质量。”上上首席质量官、副总经理朱洪祥的回答言简意赅。他说,上上历来重视管理,在电缆行业里素有“管理学上上”的美誉,上上结合卓越绩效模式和企业自身的管理经验,独创了“以‘四个人人’为核心的全员绩效体验模式”,在今年荣获了第二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的殊荣。
朱洪祥介绍说,所谓“四个人人”,就是“人人定指标,人人有数据,人人会算账,人人当老板”,员工参与绩效体验,绩效考核公开透明,激发了员工的热情,实现了高自主、互动式管理,彻底消除“大锅饭”现象。
据悉,在该管理模式下,绩效指标逐层分解、逐级沟通、上下互动。每一项指标的制定,都要基于历年的绩效趋势与结果,综合考虑上级目标,与各层级员工充分沟通,全面达成共识。公司层面35个kpi指标,由高层与中层互动,分解到部门、分厂,直接与收入挂钩的绩效指标达到230项。再由中层与班组互动、班组与岗位互动,最终细分到每一位员工。
比如对分厂厂长而言,其考核指标被分解成十几项,每项都有对应的考核指标,其中厂长的月度质量考核指标、月度质量绩效评价,就是直接与质量相关的“收入”——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质量绩效评价,就包括了重要质量指标、关键质量指标、工艺监督、质量监督、质量改进等多个子项,且每一项都有分数——在其他考核项目很难产生差异的情况下,质量分数的高低,就成了收入的重要分水岭。一线员工同样如此,他们的质量改进、质量失误,每天都会进行结算,并在第二天下班前“上墙”。
“在上上,月薪上万的工人并不稀奇。”朱洪祥表示,上上在一线员工中实行技能职称的评定,评上中级工、高级技工甚至技师,评上后可分别额外享受每月300元、800元、1200元的技能津贴;管理、技术人员岗位实施薪酬双通道,专业技术职称分为十二级,评上以后按照不同等级每月享受500元~8000元的职称津贴。目前,最高月津贴享受者已达6000元。
质检助力更上一层楼
物理性能、抗氧化、耐腐蚀……各种实验室一应俱全、分工明确;研发、检测、验证,为确保产品品质和质量提升提供坚强后盾。走进上上的技术中心,其强大的科研实力让人由衷点赞,尤其是其拥有的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江苏省特种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为其获得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0多项、国家专利120余项,30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三代核电缆技术填补国际空白立下汗马功劳。
上上实验室建设的背后,离不开质检部门的支持。为提升上上的实验室水平,常州检验检疫局可谓是不遗余力,通过组织培训、参观学习、技术指导等一系列举措,全面提升其实验室管理水平,助力其成为业内的知名实验室。
事实上,在上上近50年发展历程中,始终都有质检部门帮助服务的身影。从打造品牌到提升质量,从荣获常州市、江苏省质量奖再到中国质量奖提名奖;从标准制定再到实验室认证,质检部门多年来全力推动上上树立“中国制造”质量标杆,走以质量求发展的道路。
2016年,上上顺利成为质检总局以集团名义授予“中国出口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称号的企业之一。常州检验检疫局副局长赵志胜表示:“在中国品牌走出去的过程中,检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下一步,我们要加大与上上电缆的合作力度,完善集团化的监管模式,并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其他企业,服务更多企业走出去。”
“企业越做越大,自己的胆子却越来越小。质量一定要万无一失、质量一失,产品就‘万无’。”丁山华坦言,上上每天生产2000盘、几万公里的电缆线,只有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在质量上不断努力,才能实现做到行业极致的目标,希望上上的质量型发展模式得到更多企业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