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中国》:丁山华紧握特种电缆“窝窝头”-pg电子游戏入口

上上资讯
《电气中国》:丁山华紧握特种电缆“窝窝头”
2012-11-25

 电气中国-6.jpg

如今,电缆行业竞争环境每况愈下,企业以何求生存?价格既然已再无拼杀的余地,低端竞争又有何出路?在今年有关电缆行业的报道中,本刊走访大量企业以后发现,诸如上上电缆、青岛汉缆等公司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注重研发投入,积极开拓高端市场,在激烈的厮杀中勇闯出一条阳光大道,为此,本刊在此甄选部分优秀企业进行报道,其经验与发展模式值得业界思考。

走出办公大楼,江苏上上电缆集团(以下简称上上集团)董事长、总经理丁山华左转,走向了厂区。丁山华率领的上上集团现如今已坐拥3个定位精确地厂区:北厂区生产低压电缆,南厂区专注中压电缆,西厂区则聚焦特种电缆和超高压电缆。以生产特种电缆和超高压电缆的西厂区,引起了《电气中国》记者的浓厚兴趣。

“等到行业经济形势最难过之时,特种电缆便是那块救命的‘窝窝头’。”丁山华如是说。

时下的电缆行业着实令人忧虑,号称7000家企业、80万员工,“超载行驶”中难去不正当竞争笼罩着的阴霾,产品被“瘦身”、原材料弄虚作假等更肆无忌惮地成为圈内公开秘密。此刻没有任何人是挣脱不了的夸父,亦或为了不起的海神,每一次太阳的升落轮回,从曙至暮,尚存良知的企业无一不在低端竞争中损耗着元气。

低调的丁山华常调侃自己“傻乎乎的”,然而正凭着这股“傻劲儿”他将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厂打造成为全国机械行业百强企业。已过六旬的他,成为圈内绝对无法绕过的一员老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丁山华率领着同事们打造着一个属于特种电缆的新时代。

丁山华与核电缆的“奇缘”

到达上上集团的第一天,记者点名先要去参观公司西厂区。事实上,这个以生产特种电缆和超高压电缆的厂区,早已扬名在外。

在西厂区——参观下来,你会惊讶地发现特种电缆已按分厂被明确地加以区分:特缆分厂、船缆分厂、矿缆分厂等。占地面积高达120000平方米的车间、全线进口的生产设备无一不令人驻足,殊不知世界首座三代ap1000型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所需电缆便是由这里源源不断输出。

丁山华这辈子都会记得2011年6月迎接的一批外国友人。刚下车,外国友人无一不是满脸质疑、不屑的表情,丁山华不卑不亢,只管热情迎接。

这批人,正是世界最先进三代核电ap1000依托项目设计方。

众所周知,ap1000核电电缆代表着国际电缆研发、制造的最高水平,外国人对中国电缆制造水平的质疑令他们自然也对上上集团心存芥蒂。丁山华并未做过多解释,只是先请对方参观公司。与他料想到的那般,三个厂区一路参观下来,外国技术人员无一不是一脸惊讶:“真想不到在中国居然有一个专业化程度如此高的电缆公司!“

丁山华这时才笑着说:“没参观之前,我知道自己说多少都没有用,所以只好用事实说话了。”

不可争辩的实力征服了外方技术人员。2010年12月30日,双方正式签订合同,10个月后,由上上集团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核电缆圆满交付三门核电站,值得一提的是,上上集团是该项目唯一的电缆供应商。

中国机械行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评价说:“愈演愈烈的恶性竞争对电缆行业的发展产生毁灭性的影响,产品质量问题频出,电缆使用当中的安全事故隐患非常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上上集团通过高端电缆产品的国产化来寻求企业的出路,这种眼光和做法为电缆行业产品调整和升级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核电电缆在业界更像是某种勋章,上上集团代表中国企业终于终于逾越了那条无法看到的技术鸿沟,站到了国际电缆研发制造水平的制高点。而正源于一大批与上上集团一样的企业,使中国正逐步攻克着尖端技术的阻碍,奋力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前行过程中形成一股强势的内生力量。

把握电缆“脉动”

丁山华缘何想到要做特种电缆?

事实上,与量大面广、技术门槛低的电力电缆相比,特种电缆专业化程度要求更高、相对需求量小,切技术门槛要高,虽然产品附加值高,但研发投入却令一般企业难以承受,这也是我国高端电缆一直受制于人的原因。

丁山华为何要自讨这份苦吃?

前些年丁山华出国考察,原本打算开开眼界,但归来后却失望至极:国外同行们既没有国内企业一样宽敞阔气的厂房,更没有最先进生产设备,生产条件丝毫没有可炫耀之处。然而他也疑惑了:既然没有一流的生产资源,为何他们会生产如此高的效益?回国后丁山华一直在反思,前思后想后他才恍然大悟:生产条件实属一般,但是他们的高效益源于对现有资源的持续改进,以及精益化生产。

可以说,这一次丁山华成功把握了电缆行业的未来脉动。

公司随后便提出“不求规模最大,但求企业综合素质最佳”的发展思路,并确立了“精、专、特、外”的战略目标,立志从打造精品、专业化生产、新品特色化、加大出口等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道路。

也正是从那时起,上上集团的发展路径彻底发生改变。

2005年,振华港机负责人多方打探后找到了丁山华。

振华港机,世界上最大的港机企业,占国际市场80%的份额。“港机用的卷筒电缆全为进口,价格昂贵不说,且服务非常不到位,可是国产的卷筒电缆质量却相差太大,你们能否帮我们一把?”话语中对方的诉求十分强烈。

丁山华怎会不知,港口因需要频繁地起、移、放,再起、再移、再放,对卷筒电缆的性能要求极高,进口电缆一般可用3个月至半年,而国产电缆才只有几天。“当时公司电力电缆做得比较好,卷筒电缆是一个还未涉足的新领域,我很想尝试。”丁山华回忆说。

此后上上集团先后耗时1年半,技术团队试验高达上千次后,终于在2006年研发成功了12kv、20kv及以下光纤复合卷筒电缆。这不但填补了该项目的国内空白,更使上上集团成为世界少数掌握这一产品材料及产品技术的制造企业之一。

由卷筒电缆打入港机市场,上上集团特种电缆之路越拓越宽。、

事实证明着丁山华当初的远见,当国家“十一五”时期提出“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时,低调务实的丁山华早已率领上上集团在这条路上默默前行了许多年。

经历惊险 终获惊喜

事实上,在电缆行业产能过剩的逼迫下,大部分企业喘息尚难,各种无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中标价低于成本价时常出现,谁能预测不出这份煎熬将修之于何处丁山华看的很清楚:此刻抱怨等于自杀,唯有前进才能自救。

这一次,他们选择了绑紧安全带,大胆地向陌生的彼岸行驶,没有绚丽的外景,没有气派的座椅,在未知的旅途中,历经一次次惊险,但终获一份份惊喜。

2006年,新加坡电网公司组织国际招标,上上集团中压交联电缆一标便中3000万美元,占总额的三分之二,这可堪称当时国内企业中标额最高的中压交联电缆订单!然而还来不及庆祝,原材料价格俨然已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铜价从6.5万元/吨一下蹿升至8万元/吨。高成本之剑,紧紧地顶住了上上集团的咽喉。

“合同已经签了,还能怎么办?”本分的丁山华愣是硬着头皮、咬着牙完成了该笔订单,可这一单公司便亏损数千万元。

然而“祸兮福所倚”,恐怕丁山华自己未曾料想到,这笔“亏损的买卖”竟赢得了在新加坡市场无价的信誉,公司形象品牌大幅度提升,此后源源不断的新加坡订单涌向上上集团。就在今年10月,公司又收获了来自该地区1亿元的大订单!

上天总是眷顾那些踏实的厚道人,这一遭着实令丁山华感受到了一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幸福滋味儿!

不过若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绝非丁山华压力最大的时刻。

按照公司“精、专、特、外”的发展思路,2008年,丁山华斥资23亿元巨资挥手建设公司西厂区,这堪称业界史无前例的大手笔。然而,项目刚刚开始,惊险再次降临,这一年金融风暴席卷全国,国内外大环境瞬间急转而下。

建设,还是暂缓?丁山华面前的十字路口前景难测。

“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吧?”记者问。

“不看好的太多了。”或许是掺杂了太多的无奈,或许夹杂着当时的心酸,说这句话是丁山华下意识地拉长了尾音。

“我们好比一个中药店,若是材料不全,我们该怎么给病人看病?”丁山华执意全力推进。2010年5月,一期特种电缆搬迁扩能项目全面投产,整个厂房面积达120000平方米,国际范围内都堪称一流;2011年10月,二期工程超高压项目实现全面投产,上上集团的制造者能力更上一层楼。“当时若没有坚持下来,现在的经济环境恐怕也没有那么勇气上这个项目了。可如果没走这一步,公司产品品种始终不全,更称不上真正的专业化,对于我个人而言更是一种遗憾。”丁山华评述到,“今年公司特种电缆可以实现500公里/天,明年便可达到550公里/天。”虽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是公司生产能力却逐年得到提升。

2010年11月,丁山华接到省委办公厅的一个电话,说中央办公厅的同志要找他,他心中一愣:自己与中央办公厅没有丝毫交际,找我会有什么事?

“打错了吧?”他问。

“没错,就是找你。”对方很肯定。

对方如约而至,丁山华茫然向前与之握手,一问才知原来中南海项目改造需要一批质量过硬的电缆,此番专程前来考察,听到这儿他才恍然大悟。

对方对公司逆势而建的西厂区“一见钟情”,“本来我们还打算多转几家,看到你这儿,我们就不用去其他公司了。”双方喜笑颜开,自此后上上产品的使用地点又多了一处——中南海。

市场以最热烈的方式给予了丁山华最肯定的回应……

一路坦荡向来不属于这个扑朔迷离的时代,更何况在这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建设西厂区时的寝食难安,周围刺耳的风凉话,筹措资金的巨大压力,丁山华一路尝尽了逆风而上的各种艰辛,采访中他几次无奈地说:“现在做实业太难了”,可是这一条路来他终究未曾想过放弃,几十年见得坚守令这个高高瘦瘦的身影映射出太多的硬派与坚毅。

人“财”之道

现如今上上集团的整体年生产能力已达到150亿元,真正实现了“产品生产无禁区”。“可是无论专家给开出什么方子,练内功是实体经济唯一的出路。”丁山华如是说。新建不少厂房、引进一流设备、调整研发方向,特别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上上集团一路“步步为营”。

今年1月19日,上上集团的2011年度总结表彰大会上,丁山华当着全厂3000员工将“员工收入增加10%以上”明确地写入了公司2012年计划中。事实上,虽然今年行业整体形势并不乐观,但仅在前三季度员工平均收入已增加了16%。

丁山华认为,形势越紧张,队伍更要越稳定,这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不二法则。如果员工流动性过大,新员工带来的成本可能会更高。过去用户是上帝,现在用户和员工是上帝。

除加强内部员工培养方式外,公司近些年实施了“121”工程,即联合10所国内知名大学与研究院所,邀请20名国内线缆技术顶级专家加盟上上,培养一支100名人员组成的专职研发团队。对于行业内的顶尖人才,上上集团确立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并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机制。在这家公司,你会发现人与“财”如此相得益彰。

办公室外,几年间无数朋友劝丁山华换辆新车,可是无论怎样一番苦口婆心依旧未果;办公室内,面对几千万的采购装备的申请单,他却在短短几分钟之内签字通过。这位从艰苦岁月走过的企业家,一直秉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然而对于员工和公司,却没有丝毫含糊。

聚焦外部环境,在这个备受诱惑的年代,房地产近乎疯狂般的增长,亦或股市“绚丽”的一夜暴富,都令这个社会“骚动”,就连经济学家也大声疾呼:制造业置身何处,又将何去何从?然而上上集团从未有丝毫改变,“45年的历史我们就是专注做电缆。”丁山华电缆途中一路前进。

(电气中国记者 毛玮阳)

shangshang@shangshang.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