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集团最大的中国梦是中国制造业崛起;中国制造业崛起最重要的途径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
—题记
上月26日,作为全国电缆行业唯一的“装备中国功勋企业”,上上电缆集团宣布: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正式研制成功。
这是一座里程碑。
它填补了世界核电工业领域一项重大技术空白,标志着上上产品站上了核级电缆技术的珠穆朗玛巅峰。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董事长王炳华亲自前来祝贺。他动情地说:“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仅仅依靠自身力量攻克这样一个世界级技术难题,绝对是中国核电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国家应该感谢你们!”
而创造这一奇迹的,是王松明和他的科研团队。
美国公司知难而退 王松明迎难而上
2010年,就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的研发和制造,国家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向全世界发出招标。美国一家老牌电缆公司和欧洲数家电缆供应商闻讯而来,最后,美国公司中标。然而,3个月后这家美国公司在分析技术难度和风险后知难而退。
当时,我国壳外电缆已摆脱进口依赖,而壳内电缆则完全要借助国外顶级研发力量。面对中标企业的退出,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把希望寄托于上上电缆集团。身为上上电缆集团副总经理的王松明,主动向董事长丁山华请缨。而一向以行事果断著称的丁山华,此时却有一丝犹豫:“如果失败,上上多年树立的品牌将受重创,企业受打击不说,我国投巨资的三代核电发展进度也要受到重大影响。”
让丁山华犹豫的,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
王松明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他带领公司科研团队,经过10多年的攻关,2006年完成了我国首批k1类核电缆的研发与制造,为我国核电站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长期精力透支,王松明1999年患上胃底贲门癌,切除了2/3的胃;如今要攻克国际顶级难题,他的身体是否支撑得了?
王松明知道了这件大事。
两星期内,他与团队反复论证,最后一锤定音:上!
2010年12月30日,上上走上签约台,与国核工程有限公司签下了三代核电ap1000自主化依托项目4台机组核岛动力及控制电缆合同。
“中国如果编写核级电缆发展史,缺少了‘王松明’三个字,将是不完整的”
2011年4月,作为ap1000壳内电缆等第三代核电缆研制的技术总指挥,王松明带领科研团队,全身心投入研发攻关。
按科研惯例,一项重量级研发至少要确定两套以上方案,可王松明对几套方案作多轮评审后,最终,自信地精选了一套。
第三代壳内核电缆研发有三难:其一,技术要求高。该项技术标准是美国西屋公司制定的“美国标准”,国际上尚无成熟的材料制造技术,而美国把控每个研发细节近乎苛刻;其二,电缆要求使用寿命长。三代核电要求正常使用60年(二代只要求40年),而且许多试验项目需赴美国进行,最残酷的试验要在高温、高压、高辐射下进行;其三,沟通难度大。一些技术指标的变化需要随时和技术提供方沟通协调,溧阳没有越洋视频设备,中美存在12小时时差,所以每次都必须前往上海,选择清晨或傍晚,和美方进行越洋视频会议,其中还要克服语言沟通、术语解释等障碍。
困难重重下,王松明率领研发团队夜以继日解决一道道难题,每天早上召开专项例会,晚上挑灯夜战,翻看白天的试验记录,撰写试验数据。在产品试制中,最多的一种产品连续试制了30多次。目睹王松明每天加班到深夜两三点,还经常奔波于北京、上海、深圳,亲人和同事担心他旧病复发,劝他别那么拼命,丁山华也多次找到他,让他注意休息。可王松明总是笑着说:“时间不等人,不拼怎么行。”
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2011年10月底,王松明贲门癌复发,癌细胞开始转移,需要立即手术。可为了准备11月初公司的壳外电缆发布仪式,他将手术日期推迟,一直坚持到发布仪式结束才被推进手术室。然而,他已错过了最佳时间,手术效果很不理想。知道这一结果,王松明没有后悔。面对探病的公司领导和同事,他的话题依然是三代核电壳内电缆的研发。病魔没有击垮王松明的意志,王松明的意志却击垮了科技难题。在他的坚持下,仅耗时1年多,就攻克了三代壳内核电缆核心技术难关,打破了当时业内普遍认为光做试验至少就要两年的定论。
此时,王松明自知时日不多,他坦然地对同事们说:“本来想亲眼看到产品正式交付,现在看来是等不到了,后续完善工作就拜托你们了……”
2012年9月17日上午,王松明永远合上了疲惫的双眼——而这一天,距世界首堆ap1000壳内电缆正式交付,仅差7个多月。
王松明走了。
上上电缆集团至今依然保留着他的“副总经理”办公室。丁山华说:“王松明这一生,为中国核级电缆事业奋斗一生,为上上奋斗一生,他的位置无人能够替代!”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一位资深专家这样评价王松明:“他的离去,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损失。中国如果编写核级电缆发展史,缺少了‘王松明’三个字,将是不完整的。”
割舍不下的爱
1983年到2012年,30年风雨同舟,王松明对上上集团,对上上的所有员工,饱含深情。2012年8月,预感到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王松明,请求医生让他回上上看最后一眼。
那是一个炎热的上午,医生把插着氧气瓶和挂着点滴的王松明从中巴车上搀扶下来。虽然身体极度虚弱,但王松明还是西装领带——做人和做事一样,他永远都是那样认真和执着。眼前的一幕,让王松明热泪盈眶:董事长丁山华带着集团全体管理层和技术人员列队等候,迎接他回家。在场的所有人,眼睛都湿润了。年届古稀的丁山华,看着这位功臣,心中翻江倒海。
当初,上上只是一个年产值2亿元的小型电缆厂,是王松明带领科研团队,几十年如一日,为企业攻克一道道难题。随着核级电缆、110kv超高压电缆、港机电缆、风能电缆、光伏电缆等产品相继开发成功,上上形成了一支由各级优秀技术人员组成、老中青并存的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研发团队。正是这支研发团队的科技创新,推动企业不断转型升级,跨越了百亿大关,成为我国该行业中屈指可数的航母级企业。上上,成为全国电缆行业唯一的“装备中国功勋企业”。
而王松明始终认为,忠于企业,就是忠于自己。他总是这样教育团队中的年轻人。在同事和部下的眼中,王松明是个热爱工作、甘于奉献的领航者,也是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好兄长。集团副总工程师、核电办主任梁福才与王松明共事20多年,对王松明再熟悉不过。他说:“王总太热爱这份事业了,为了这份事业,可以说,这几十年他都没有停息过。”病重的王松明,哪里舍得他的核电缆事业,哪里舍不得让他成长让他成功的上上,哪里舍不得与他一起奋斗、一起攻关、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啊!这是8月,骄阳似火。与大家告别时,王松明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真有来世,一定再和你们做同事。”
(本报记者:李金堂)
溧阳市委作出决定:向王松明学习
为研发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副总经理王松明倒在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昨天,溧阳市委作出向王松明学习的决定,要求该市各地和广大干部群众弘扬“王松明精神”,为溧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争作贡献。
溧阳市委中心组23日专门举行了王松明先进事迹报告会。王松明还被追认为优秀共产党员。
王松明,1962年出生,1983年高中毕业后进入溧阳电线厂工作,从材料技术员做起,成长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最终晋升为江苏上上电缆集团副总经理,并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松明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863项目1项,主持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10项,主持国家级新产品9项,省科技攻关计划2项,获20项国家专利,13项产品填补国内空白,1项填补国际空白,使上上在核电站核岛内电缆、磁浮列车长定子电缆、港口机械用卷筒电缆等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他所担纲的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并经国家人事部和江苏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了国家博士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特种电线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ap1000壳内电缆等第三代核电缆研制的技术总指挥,为攻克研发难题,他在胃切除三分之二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工作,攻克了世界首堆三代核电ap1000壳内电缆的核心技术难题。由于劳累过度,导致癌症复发,2012年9月王松明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50岁。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领导这样评价王松明:“他的离去,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重大损失。中国如果编写核级电缆发展史,缺少了‘王松明’三个字,将是不完整的。”
(常州日报记者 李金堂)
快评:追梦人
从一家年产值只有2亿元的小型电缆厂,发展成为中国电缆行业唯一一家“装备中国功勋企业”,上上集团依靠的是科技创新。由此,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不仅多次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和封锁,而且成为年销售跨越百亿元大关的“航母级”企业。
在这一条路上,深深地镌刻着一个人的足迹——王松明。
从一个高中生,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王松明个人的梦想始终与企业的命运、国家的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企业为王松明实现了他的大学梦;而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王松明带领科研团队,为企业攻克一道道研发难题,直至摘取核电缆技术皇冠上的明珠,使企业一步步实现制造业崛起的梦想。
实业强国的梦想,从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已做了150年。直到今天,这个梦想才变得如此真切可见,就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王松明这样的科技人才。是他们,把“中国制造”一步步变成了“中国智造”。实现“中国梦”,就要有这样的追梦人。我们的产业发展史,也将永远记录着他们。(常州日报记者 虞圣强)